经常收到家长们咨询这样一个问题:
田老师,我的孩子能去上学吗?
孩子能否上学,问孩子自己就可以了。他觉得可以上学了,自然会去;他不想上学,强迫也没用。这件事的主体是孩子。孩子就在你身边,向主体寻求答案即可。
家长a:老师,我小孩挺听话的,她说她想去,但是我担心,她要是还没有完全恢复,在学校要是遇到更加复杂的关系怎么办?
家长b:老师,我小孩怎么说都没用,他就是不想去上学,我觉得他是在逃避现实,想偷懒,担心他在家里呆久了更加不想去学校。
田老师:家长们,不要用自己的推测去帮孩子做决定。孩子需要的是情绪稳定的父母,不是焦虑而又矛盾的氛围感。
家长普遍的心理会觉得,自己没有专业知识,判断不准孩子是否能上学?寄希望于第三方给自己一个答案,帮自己解决问题。
其实能不能上学,取决于孩子自己。他既然说想去,说明已经做好了去学校的准备,为什么要阻拦他进入群体关系,他应该学会更好的融入校园环境。如果在过程中遇到了具体问题或挫折,再进行分析解决,始终站在孩子的身后,做最坚强的后盾,而不是帮他做你的选择。
小孩说不想去,明明确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,却被忽视,冠上逃避,偷懒的借口。这种强制和压迫,才会加剧压力。如果真的是担心因为偷懒,逃避而不愿去学校,那我们应该思考的是他为什么不想去学校?而不是去不去学校?
在和孩子相处得过程中,我们应该多去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,在听的过程中,才能更了解自己的孩子。很多亲子关系之间的交流看起来听了却又好像没听,家长不仅要做到聆听者的角色。更重要的是听完之后应该给予正面反馈,而不是忽视,甚至大怒。在这种相处方式之下,孩子的情绪疏通才是一个完整的闭环。才能有目的地帮孩子分析具体问题,帮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。